站内导航

  • 首页
  • NBA

    会上瘾!揭秘波波和科尔这些功成名就的教练为何舍不得放弃执教

    2025-05-15 19:58:30

    (原文发表于5月7日,作者为The Ringer网站的Howard Beck,文章内容不代表译者观点)

    横跨40年、6支球队、近2000场比赛的名人堂级别执教生涯里,乔治-卡尔教练积累了数量惊人的胜场与败绩,也留下了诸多遗憾。那些本该叫的暂停、本该做的换人调整、本该修复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都比不上他在2015年2月犯下的重大错误。

    当时63岁的卡尔教练已是教练界德高望重的元老,其传奇经历足以撑起一部肯-伯恩斯(以在纪录片中使用档案片段和照片的风格而闻名的美国制片人)式纪录片。卡尔教练曾率领西雅图超音速打入1996年的NBA总决赛(对阵乔丹),带领雄鹿打进2001年东部决赛(对阵艾弗森),更缔造了掘金队史上两个辉煌的赛季。卡尔教练执教的胜场数已突破千场,教练薪资收入数千万美元,期间还两度战胜癌症。入选名人堂早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到2015年时,他本已无需再证明什么。

    然而当时卡尔教练还是坐在了萨克拉门托的媒体面前,他刚接手联盟最混乱的球队之一,为最爱指手画脚的球队老板效力,执教最喜怒无常的球星之一。结果可想而知,15个月后,在经历连败和与全明星中锋考辛斯的无数次冲突后,国王总经理迪瓦茨和老板兰纳地夫解雇了卡尔教练。

    这次狼狈的收场完全在预料之中,甚至可以说是必然。

    “执教国王本就是个错误决定,”如今卡尔教练坦言,“但当时我根本不了解情况,我不清楚考辛斯的情绪破坏力,不知道老板竟如此独断专行。”国王成了卡尔教练执教生涯的最后一站,或许也是他传奇执教生涯中最大的遗憾。“我本该直接放弃的。”卡尔教练叹息道。

    确实,卡尔教练当时既不需要这份工作,也不缺钱。他更不需要那些随之而来的头疼事、压力、舆论监督、熬夜、长途飞行、与家人分离数周、错过生日和假期,以及NBA赛程那种令人精疲力竭的无情紧密节奏。没错,正如卡尔教练现在所说,他当时就应该直接放弃这份工作。

    但放弃执教这件事,真的太难了。

    当你深陷其中时,就会对比赛带来的刺激感上瘾,”卡尔教练说,“当我成为教练后,我就迷上了执教,取得成功、努力做到最好的那种快感,我完全上瘾了,沉迷于成为顶尖教练的执念。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心理状态恐怕并不健康。

    或许确实不健康,但这种诱惑实在令人难以抗拒。这是NBA教练们共通的感受,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所以当75岁的波波维奇去年秋天仍要执掌马刺教鞭时,没人感到意外。即便他在去年11月遭遇轻度中风后缺席了大半个赛季,若下赛季再度以标志性的火爆脾气回归场边,也不会有人真正惊讶。

    这种可能性一直延续到赛季末,波波维奇终于宣布将卸任主教练职务,专注于球队总裁的角色,这个头衔他自2008年起就低调保持着。健康问题是主要原因,这个残酷的现实在不久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显露无遗,当时波波维奇出席新任主教练米奇-约翰逊的就职仪式。他步履蹒跚,声音轻柔,身上那件印着“El Jefe(老板)”的T恤宣告了他的新身份。

    “我不再是‘教练’了,”波波维奇说,“现在我是‘老板’。”

    当波波维奇这位传奇教练告别执教岗位时,马刺刻意避免使用“退休”这个字眼。波波维奇已经比过去25年所有球队传奇人物都坚持得更久,从大卫-罗宾逊到蒂姆-邓肯再到莱昂纳德。自1996年执掌马刺教鞭以来,联盟中已有约300名主教练来来去去。波波维奇的执教时间远超亲友预期,成为了NBA历史上最年长的主教练。

    波波维奇从未丧失过执教的激情与求胜欲。即便在连续22年闯入季后赛后遭遇连续6个胜率惨淡的赛季,他也毫无退休之意。2023年选秀大会迎来另一位年轻超级球星——文班亚马时,他反而重燃斗志。彼时,“波波维奇”与“马刺”早已水乳交融,仿佛他将永远执教下去。“某种意义上,波波维奇教练是执教到实在无法继续下去为止。”莱昂纳德不久前对记者表示,“这展现了他对这项运动是何等专注、何等热爱,又奉献了多少。”

    因此,在马刺的官方声明发布前,人们仍觉得可能再次看到波波维奇在场边运筹帷幄。他经历过无数次挫折、重建和个人伤痛,却每次都选择回归,这就是这项运动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所在。

    “这种感觉就像是上瘾,”勇士主教练科尔三月份时告诉我,“那种兴奋感无与伦比,胜利的狂喜与失败的痛楚,以及其间的一切起伏。你会真切感受到自己活着,再没有什么能替代这种极致的体验。”

    将执教称为一种上瘾或许显得夸张,但这是教练们亲口用这个词形容,甚至描述出成瘾般的真实感受。这份工作带来的快感无可替代,所有身体、精神和情感上的消耗都绝对值得,因为不执教的空虚感更令人难以忍受。

    这种执念在联盟中随处可见,跨越年龄与时代:

    名人堂成员、荣誉等身的传奇教练拉里-布朗,77岁时还远赴意大利执教(2018年),80岁高龄又加入便士哈达威的孟菲斯大学教练组。

    2018年,泰伦-卢教练因胸痛和咳血等健康问题被迫暂别骑士主教练岗位,但次年春天季后赛便火线复出。

    同一个赛季,史蒂夫-克利福德教练因睡眠问题和剧烈头痛向黄蜂请假,痊愈后便立即回归执教岗位。

    科尔教练2015年饱受背伤折磨,2015-16赛季因术后并发症缺席前43场比赛,2017年季后赛又因病情反复错过数周(包括总决赛首战),如今他依然执掌着勇士教鞭。

    “这些年我听过太多教练说‘我不会干一辈子,不会永远做这行’,”科尔教练坦言,“2014年接手勇士时我也是这么想的:也许执教五年,履行完合同就回去做解说,结果现在已是第11个年头。可我还是会告诉你,我不会干一辈子,但究竟何时停下来?只有上天知道。因为我实在太爱这份工作了,它令人着迷,充满乐趣与激情,而且……令人上瘾。”

    又是这个字眼。词典里将“成瘾”定义为“对某种致瘾物质、行为或活动产生强迫性、持续性的生理或心理需求,通常会对身体、心理或社交造成有害影响,且在戒断时会引发明确症状,如焦虑、易怒、颤抖或恶心。”执教虽不总是有害身心健康,但其高强度特性足以造成一定伤害。而该词更宽泛的第二定义——“反复做某事或沉溺某物的强烈倾向”,无疑完美契合NBA主教练这个职业。

    看看67岁的汤姆-锡伯杜,这位NBA现役最年长的主教练正在执教生涯的第33个赛季(含20年助教经历);或是其恩师杰夫-范甘迪,63岁放下解说席话筒,在阔别16年后以快船助教身份重返赛场;还有道格-里弗斯,同样63岁的他在上赛季中途离开ESPN解说席,接手雄鹿,这已是他26年来的第五份主教练工作。(类似案例在橄榄球界同样存在:73岁的皮特-卡罗尔刚接手拉斯维加斯突袭者队,成为了NFL史上最年长的主教练;比尔-贝利奇克同样73岁,离开新英格兰爱国者队“退休”仅一年,就接任北卡罗来纳大学主教练。)他们本不必承受这些焦虑与压力,却依然选择归来。

    “我认为成瘾的本质在于:你正在做的事是否导致负面后果?”拥有运动心理学硕士学位的心理表现教练布莱恩-莱文森表示,他曾为NBA和NFL的球员教练提供咨询服务,“有多少运动员用过‘痴迷’这个词?我想教练们也会说,要成功就必须痴迷。那么痴迷何时会变成成瘾?何时开始变得不健康?我想每个教练都有自己的答案。”

    执教工作,尤其是职业联赛级别的,实际上需要极度的热情和对细节的关注作为入门条件。几乎所有伟大的教练都是工作狂,沉迷于录像分析、数据统计和球员习惯研究。如果说执教NBA球队确实是一种上瘾,或许正是因为这一职业本身就容易吸引那些具有执着性格特质的人。

    当资深教练们谈起坚持执教的理由时,比赛本身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对有些人而言,真正吸引他们的是赛前准备、训练课和战术设计的过程;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与顶尖篮球大脑斗智的刺激感。胜利会带来独特的快感,尤其是季后赛的胜利。但所有教练最终都会回归到一个共同话题:同僚情谊,他们与助教团队、球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羁绊。

    “与一群人共同追求目标的挑战性,”科尔教练说道,“胜负带来的情绪波动,更衣室里胜利的狂喜,这些都无与伦比,惨痛失利的打击同样刻骨铭心。但你们会共同承受,最终你会发现是与一群人共同经历这一切。如果方法得当,或者足够幸运,你还能与挚爱之人并肩作战……我们互相调侃、开玩笑,因为这就是男人之间表达爱意的方式。在竞争烈火的淬炼中,建立起非凡的情谊,这种体验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很难复刻。”

    若再加上米其林餐厅和顶级红酒的比喻,这番话简直像是出自波波维奇或其门徒之口。科尔教练正是其中一员,他曾在马刺效力过四个赛季,视波波维奇为重要导师。与波波维奇一样,科尔教练也高度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即便在NBA赛季的喧嚣中也不例外,他认为过度聚焦比赛并不健康,比如那种睡在办公室的执教模式。科尔教练希望球员和工作人员偶尔能获得精神上的放松,科尔同样也珍惜与他们共处的时光。

    事实上,当被问及执教乐趣时,拉里-布朗教练首先提到的就是与助理教练们的相处。

    “我每天清晨都期待着与教练组碰面,”拉里-布朗说,“我热爱训练环节。很少有人能体会到我那种单纯的快乐:只是去训练馆,和教练团队、球员们待在一起,看着他们成长。”相比之下,正式比赛对他来说“很煎熬”,拉里-布朗坦言:“我总是担心可能漏掉了某些战术准备。”

    拉里-布朗始终将自己视为篮球这项运动的导师,时至今日仍乐此不疲地为遍布全美的门徒们担任非正式顾问。乔治-卡尔亦是如此,和拉里-布朗一样,他也曾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为传奇教练迪恩-史密斯效力,深谙其倡导的无私球风哲学。

    “我确实觉得自己做对了一件事:将‘北卡之道’(史密斯教练的核心理念)调整改造,使之适用于职业篮球。”乔治-卡尔说道,“对我而言,团队永远比个人重要。”卡尔表示,正是灌输这些价值观的使命,驱使他年复一年重返教练席。从1984年首次执教骑士开始,历经勇士、超音速、雄鹿、掘金直至国王的执教生涯。

    对克利福德教练而言,这份工作关乎“同袍之谊、战术研究、讨论会议”,但更核心的是NBA竞争的本质:“我认为这是篮球教练的终极挑战,你要执教并对抗全世界最顶尖的450名球员。每天的训练中、每场比赛里,你都能见证非凡的天赋,每个夜晚你都要与那些伟大的教练斗智斗勇。”

    克利福德补充道:“当你在客场完成高质量训练、赛前投篮训练,又击败强劲对手拿下比赛后走出球馆时,我不确定人生还有比这更极致的成就感。”

    现年63岁的克利福德教练已有15个月未尝这种滋味,上次是上赛季收官战执教黄蜂以120比110战胜骑士。赛季结束后克利福德转任球队管理层顾问,这个决定早在赛季正式结束的两周前就已宣布,健康状况是重要考量因素。

    2013年首次执教黄蜂期间,克利福德教练曾因心脏植入两个支架短暂离队。四年后,他又因官方所称的“睡眠问题”缺席21场比赛,如今他坦言实为睡眠问题引发的剧烈头痛所致。“球队强制我离岗休养。”克利福德教练回忆道。重返岗位后,克利福德舍弃了一些重要的往日习惯,不再于休息日夜晚在家观看比赛或录像。

    “神经科医生和队医的强制措施对我也确实大有帮助,就是下班后绝不把工作带回家。”克利福德说,“晚上绝不看比赛,大学联赛也不行。转而看电影或散步什么的,这确实带来显著的改善。”

    克利福德教练随后又执教了五年,三年在魔术,两年重回黄蜂,期间未出现重大健康问题,但工作压力与后期接连失利的煎熬最终令他难以承受。“我到了……完全超负荷的临界点,”克利福德去年向记者坦言,“需要暂时远离教练席。”

    每位教练都有过凌晨三点突然惊醒的经历:猛然想到该用的战术,或是为几小时前的决策懊悔不已,如果他们真能入睡的话。

    “让你辗转反侧的,”克利福德说,“可能是三连败后即将对阵勇士、凯尔特人或骑士。当你知道球队必须超常发挥才能取胜时,根本别想睡个好觉。”

    如今担任黄蜂高级顾问的克利福德表示,感觉自己比过去多年都要健康,这个职位的工作强度和耗时都大幅降低。他的职责包括为新任主教练查尔斯-李(一位执教第二个赛季的老友)提供建议,以及球探考察等专项工作。“我获得了篮球需求的满足,”克利福德说,但也承认没有什么能替代每天竞争的刺激感,“确实怀念执教时光。”

    2018年,克利福德教练在黄蜂第二次休假的数月后,泰伦-卢教练宣布因焦虑和胸痛暂别骑士主教练岗位,他后来归因于不良饮食和睡眠习惯。缺席九场比赛后,泰伦-卢教练回归并率队再度杀入总决赛。过去五年执教快船期间,泰伦-卢教练的整体健康状况良好,尽管本赛季因背痛缺席了少量比赛。

    压力与职位的不稳定性始终萦绕着NBA场边每一位教练的心头,即便是最成功的那些教练亦不例外。本赛季最后两周,两位季后赛球队的主教练——掘金的迈克-马龙与灰熊的泰勒-詹金斯突遭解雇,这促使记者直截了当地询问泰伦-卢:究竟为何还有人愿意担任NBA主教练?

    “报酬丰厚啊,”泰伦-卢教练轻笑回应,“尤其是当你站上夺冠巅峰时,这份工作简直美妙绝伦。”

    泰伦-卢教练在2016年率领骑士战胜科尔教练的勇士成功登顶。而科尔作为主教练已四夺总冠军,也丝毫不能使他免于与其他顶级教练相同的质疑声浪与舆论压力。真正折磨他的是内心的自我拷问,比如那些因决策失误导致失利的夜晚。

    “那是世上最糟的感觉,”科尔教练说,“这种夜晚你会扪心自问:我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做这份工作?但你必须重新站起来,投入工作,凝聚团队……而这个过程本身就令人振奋。当你重整旗鼓并取得胜利?心态就完全不同了,你会觉得‘这简直是世上最棒的感觉’。”科尔教练笑着补充道:“这完全是不健康的心态。”

    科尔在2014年选择了执教这条道路,放弃了TNT解说员这个非常成功且压力小得多的工作。去年夏天,雷迪克也走上相似道路,辞去了ESPN首席解说团队的职务,连同他异常成功的播客节目也放弃了,选择接手湖人主教练的工作,这可能是联盟压力最大的职位但三月份被问及是否后悔时,雷迪克教练斩钉截铁地说道:“一刻都没有。”

    “每天工作结束后,我都对明天充满期待,”雷迪克教练说,“去年春天我就从灵魂深处感到自己注定要去执教。至今每个经历都印证了这点,包括那些艰难的日子。NBA赛季中这些不可避免,但我热爱全部。”

    40岁的雷迪克在NBA主教练中仍属年轻,尚未积累乔治-卡尔、拉里-布朗或波波维奇那样的沧桑履历。不久前他才首次真正尝到执教失利的滋味,作为三号种子的湖人首轮遭森林狼淘汰出局。随之而来的是外界对其战术决策的首波猛烈批评,以及雷迪克教练略显焦躁的回应。但以教练群体的特质推断,雷迪克内心的自我质疑恐怕远比外界批评更为剧烈。

    即便未来某天结束执教生涯,雷迪克教练记忆里珍藏的也多半会是那些高光时刻。当乔治-卡尔回顾40年执教历程时,萦绕心头的并非失利,而是错失与亲友共度的时光、缺席的生日与节日,这份工作的吞噬性以及那种占据过多意识与时间的成瘾性才是真正遗憾。

    “真希望我能早些抽身,学会享受篮球之外的人生。”乔治-卡尔慨叹,“如今我已到无法随心所欲旅行的年纪。健康状况恐怕也不允许我去泰国打一个月高尔夫,尽管收到过这样的邀请。”

    是的,乔治-卡尔坦言自己怀念执教岁月。他仍在学习如何充实退休生活,但更珍惜如今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你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乔治-卡尔说,“看着他们从孩童成长为挚友,甚至有了孙辈。幸运的是,联盟里还有许多我曾带过的助教。教练体系的弟子们常来丹佛,让我始终能接触到比赛。我的儿子科比也是教练,当他在发展联盟率队夺冠时,我坐在更衣室里看他指挥,那真是天赐的礼物。小女儿连续两年打进NCAA三级联赛的足球锦标赛,这种时刻若非离开教练岗位根本无暇见证。”

    因此当四月初谈及波波维奇的去留抉择时,历经健康危机与职业戒断挣扎的乔治-卡尔立场鲜明。“我衷心希望他退休,”曾与波波维奇共事于美国男篮的乔治-卡尔说道,“他仍是顶尖教练,但我更愿意看到他功成身退,在其他领域寻找人生意义。我们谈论的是当年驱使我接手国王的同一种瘾,我感觉他正面临同样的挣扎:‘我必须回来,不能让圣安东尼奥的期待落空。’波波维奇,你早已无需向任何人证明,你已奉献了无比辉煌的职业生涯。”

    对终身执教者而言,篮球与生活的界限往往模糊难辨。正如那句老话:篮球即生命。除此之外,人生还能有何追求?没有篮球的日子会是何种模样?感受如何?声响如何?当拉里-布朗激情洋溢地谈论篮球时,总会用上那句口头禅:渴望“嗅到球馆的气息”,这项运动满足着人类所有的感官体验。

    正因如此,曾在1988年聘请波波维奇担任马刺助教,至今仍与其保持密切友谊的拉里-布朗,对波波维奇退休后生活的担忧丝毫不亚于对继续执教的忧虑。

    “波波维奇拥有天赋异禀的执教才能,培养了无数年轻才俊,”拉里-布朗四月份时说道,“但愿他能延续这份事业,但我不愿看到任何意外……当某种融入DNA的激情、毕生的事业突然中止,谁也不知道会造成什么影响。我只希望他健康平安,我期待他能回到场边,继续帮助年轻人成长。”

    毕竟,拉里-布朗坦言自己的毕生所求不过是:帮助球员进步。1988年率领堪萨斯大学夺得NCAA冠军令他振奋,2004年带领活塞问鼎NBA总冠军让他欣喜。拉里-布朗的执教履历足以令绝大多数篮球教练艳羡,而时至今日,他仍坚持自己至简至纯的动机:“我只想传承所学。”

    正因如此,拉里-布朗仍会抓住一切机会为门生故旧提供建议。每逢冬季,你或许能在夏洛特某所高中的球馆里,看见他观看孙女参加的校队比赛,或是向当地教练传授经验。这也解释了为何82岁高龄的拉里-布朗会在2023年接受时任华盛顿大学主教练迈克-霍普金斯的邀请担任特别顾问。更解释了为何一名新生球员在训练中会不慎撞倒他,因为这位耄耋老人正站在球场中央准备训练课,那次轻微伤情需要康复治疗,也客观上终结了拉里-布朗的顾问工作。

    正因如此,回首往事时,拉里-布朗如今会说“2016年不该因合同纠纷离开南卫理公会大学”。“我本可以永远留在那里,”拉里-布朗说,“我有些后悔离开。如果没走,现在可能还在执教。”

    仍在执教?84岁高龄?

    “是的,”拉里-布朗答道,“依然在执教。”

    那么,执教是否一种瘾?

    “不,”拉里-布朗否认道,“并非如此。”

    那是什么?

    “我想,当你如我这般曾与伟大球员并肩作战,受教于传奇教练,又与传奇教练共事,继而执教传奇球员,你总有太多经验知识可以分享,”拉里-布朗说,“我仍渴望以某种方式帮助他人。”

    退休后,乔治-卡尔开始写日记并参与制作关于ABA联赛的纪录片;拉里-布朗偶尔打打高尔夫;或许波波维奇也将找到新的人生追求……但他们心知肚明:没有什么能替代NBA赛场的竞争、情谊与令人振奋的喧嚣,没有什么比得上球馆的气息。

    原文:Howard Beck

    编译:李太白